没有才通联英人才网个人账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系统部署,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聚焦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00万人,奏响了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今天的重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群英荟萃之地、创新创业热土。
始终坚持党管人才
不断提升整体智治力
党管人才,就是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市委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情况汇报,专题研究人才工作,推动构建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人才工作格局,着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重庆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中来。
系统谋划下好“一盘棋”——
先后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对新时代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市委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研究制定加快建设人才强市行动方案,明确未来5年人才工作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人才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唯实争先铆足“一股劲”——
坚持“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项目就要抓人才”,建立赛马比拼机制,形成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八个一”工作清单、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区县年度重点项目清单,推出区县、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国企人才发展指数,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和区县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开展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鼓励“一地创新、全市推广”,大兴人才的导向更加鲜明。
政治引领凝聚“一条心”——
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市委联系服务专家名单,市委主要领导带头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开展“问候、问需、问计”,示范带动各级各单位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人才2000余名。举办人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修班,常态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举办人才讲堂、青年科学家专题报告会,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数智赋能构建“一张网”——
“只需一个小程序,就能便捷实现政策找人、人找政策、职位找人、人找职位。”不少人才通过朋友圈分享在重庆安居乐业的攻略。人才描述的“四找服务”,就是重庆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当前,重庆正加快建设服务专家人才和用人单位的“渝才荟”、服务区县和职能部门办公的“渝才办”数字平台,将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人才引育留用各方面、全过程,促进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逐步实现人才工作“一屏掌握、一键智达、一站办理”。
聚焦打造科创高地
不断提升人才汇聚力
“金凤实验室不只是一个实验室,更是通过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成的生命健康领域高端平台。”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说,实验室揭牌投用以来,已有卞修武、段树民、董晨、杨正林等院士领衔的25个团队入驻。
实践表明,人才最看重的是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重庆坚持筑巢引凤,推动重大平台雁阵布局、政策品牌迭代升级,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系统性重塑聚才项目——
研究制定大力支持全球顶尖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实施方案,支持重点单位、重大平台引进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能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全球顶尖人才,给予“一人一策、量身定制”支持保障。推出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大力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博士后招收连续2年突破1000人,出站留渝率达91%,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每年新增来(留)渝就业创业大学生超20万人,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
高能级建设聚才平台——
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等提速建设,中科院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中国复眼”超大分布孔径雷达等人才平台如雨后春笋相继投用,在渝高校a类学科增至16个、较第四轮学科评估翻番。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7454家、6348家、4.3万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品牌化打造聚才活动——
深入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引才活动,举办全国重点高校巡回专场招聘、博士渝行周等子品牌活动近900场,线上线下引进人才4.5万名。两江新区举办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重庆高新区举办“金凤论鉴”人才创新项目路演,万州区举办三峡人才节,南岸区设立“人才日”,合川区举办人才引领发展高端峰会,涪陵区、江津区、永川区、忠县、奉节县等举办引才专场活动……全市上下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在巴渝大地蔚然成风。
强化人才引领驱动
不断提升战略支撑力
人才成就事业发展,事业发展造就人才。重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聚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区域重大战略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为市委“一号工程”,其战略承载力前所未有。持续深化川渝人才协同发展,合力推动政策协同、平台共建、活动联办,统筹布局共建重点实验室,共享共用4万余名专家资源,对等互认高层次人才,互派干部、科研人员顶岗锻炼,实现人才圈与经济圈互促共进。
聚力服务现代制造业集群——
人才兴则产业兴,人才强则产业强。从“神舟”驰骋太空,到c919首次载客飞行,再到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机平台“扶摇号”示范应用,大国重器重要部件“重庆造”的背后,凝结着人才的智慧和汗水。重庆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作为人才引育的战略主攻方向,突出比较优势建强专门人才队伍。
紧扣主导产业需求,成立全国省级层面首个制造业人才服务中心,深化对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人才政策支持,重庆长安汽车总部研发人才增至7000余人,联合微电子中心短期内汇聚起400余人的创新团队。策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实施软件人才专项,创建全国首个数字经济人才市场,数字人才总量超80万人。
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推出育苗、启航、赋能、攀登、海聚、传承6大专项,构建从在校生到退休工程师全周期引育体系。举办首个卓越工程师大赛,共征集境内外创新项目293个,吸引全市企事业单位发榜技术攻关需求项目345个,撬动社会投入近45亿元。依托重庆大学率先建设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成功创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快培养壮大“急需紧缺”工程人才队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巴渝工匠”行动计划,获批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全市高技能人才162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1.3%、居西部第一。
聚力服务乡村振兴——
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着眼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密码”,大力实施在乡、返乡、入乡“三乡”工程,出台加速乡村人才振兴26条措施,累计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31.2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2.2万名,回引本土人才1.6万余名,打造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扎实做好向重点帮扶县选派医疗、教育人才和科技特派员工作,订单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农村全科医生,积极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在广阔天地大展其才。
深化改革精准赋能
不断提升政策竞争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重庆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注重系统集成,用好授权松绑的改革方法论,以体制机制改革赋能人才创新发展。
构建授权规范的人才管理机制——
充分下放用人主体招聘权、薪酬分配权,减少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率先开展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备案管理改革并稳步扩面,新增人员总量3.9万名,总量内新进人员与原在编人员实行统一人事保障制度。深化高校编制周转制度,向29所高校下达周转编制3660个。探索“身份在高校、科研在院所、转化在企业”合作引育人才,有效破解人才引进需求与机构编制刚性约束的矛盾。
构建科学精准的人才评价机制——
落实中央关于人才评价“破四唯”“立新标”要求,在高校、卫生系统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推行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尊重区域差异,深化基层卫生人员、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完善留学回国人员、特殊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职称直接认定“绿色通道”,3300余人获评高级职称。率先在工程技术领域开展贯通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试点,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构建减负松绑的人才支持激励机制——
实施人才计划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4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20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在省级层面率先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通过用人单位出资和市级部门配资相结合,支持人才创新。完善高校院所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薪酬、项目绩效等33项收入实行单列管理,把礼遇人才落到实处。
升级服务惠才有感
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力
良好的人才生态是城市人才竞争力的核心。“重庆宜居宜游宜创宜业的环境像一片热带雨林,让人才享受到足够的阳光雨露。”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胡晓松一有机会就为重庆“发声”。重庆坚持“人才所需、服务所应”,持续拓展人才服务覆盖面和可及性,“深化人才服务体系改革,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获2022年全市“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第一名。
在提升国际化上下功夫——
打造“类海外”人才环境,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首次发布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外籍“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纳入全国试点。首次制定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计点积分地方鼓励性加分政策,发布213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定境外人才40项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考试目录,开展全国首批海外人才用汇便利化试点,实现工作、居留许可“一窗通办”,外国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良。
在提升专业化上求突破——
针对人才创新创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需求,持续拓展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上市辅导等“全周期”服务内容。形成“人才贷+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金融支持体系,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金融服务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实施高层次人才财务助理制度,减轻人才事务性负担。
在提升便利化上见实效——
聚焦人才子女入学、看病就医、交通出行等“关键小事”,出台人才服务管理办法,制度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常态化推进“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公寓5万套,让人才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自奋蹄。立足新起点,重庆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笃定前行,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精神,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推动人才工作系统重塑、迭代升级,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来源:重庆日报
网络招聘服务电话:
023-68780444
人力降本外包服务:
023-67701245